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06-17 02:43:50 来源: sp20240617

  眼下正是秋粮收获季节,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千方百计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全力夺取粮食丰收。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粮已收获过八成,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提质量、保数量、拓空间,粮食安全根基稳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落实落细抗灾减灾措施,确保粮食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

  提质量,提升农田抗灾减灾能力。

  东北黑土地稻谷飘香。“今年水稻亩产1200斤,涝灾没减产,高标准农田可帮了大忙了。”黑龙江省方正县天门乡水稻种植户张有国说,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排灌系统完备,及时排水施肥,落细管护措施,产量得到保障。

  今年方正县实施4.71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提升农田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各地区大力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项目区农田平均耕地质量提高约1个等级,亩均粮食产量一般增加10%至20%,抗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截至去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今年任务为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

  保数量,守好护好“饭碗田”。

  “秋收时节,我比平时要多巡两遍田。”一大早,山东省武城县老城镇后庄村“田长”、村党支部书记杨志立就忙活起来,“全村耕地1000多亩,我们悉心呵护良田,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季。”

  目前武城县全面推行田长制,建立县、乡、村三级田长制体系,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划分网格责任区,全县设置“田长”453人,确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织密耕地保护网,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严格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稳妥有序落实耕地进出平衡,田长制已在26个省(区、市)落地生根。一系列耕地保护硬措施,不断夯实大国粮仓根基。今年全国粮食意向种植面积17.7亿亩以上,连续4年增加。

  拓空间,综合改造利用盐碱地。

  吉林省长岭县北正镇关山屯,原本寸草难生的盐碱地上多了一片“新绿”。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团队来到长岭县,进行重度盐碱地改良与利用技术示范,根据盐碱地测产结果,预计每亩可产田菁干草620公斤。“专家下田改土就是不一样,重度盐碱地也能长出绿肥田菁来。”粮农叶树文说。

  盐碱地是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各地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2020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在8个省份开展盐碱化耕地治理试点,3年累计实施240万亩次,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11至0.51个等级,土壤含盐量平均降低约2‰。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新农艺助力种好粮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各地区各部门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乡亲们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农机添动力,会种地变成“慧种地”。

  “种地有了好帮手,更加心中有‘数’。”四川省旺苍县白水镇卢家坝村种粮大户宋义先打开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查看收割机作业情况。今年,他家种的30多亩水稻依靠智能农机,实现精确播种、施肥、施药、灌溉和收获,亩均产量达到1200斤。

  “从北斗导航大马力拖拉机,到乘坐式插秧机,从高负载植保无人机,到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先进机械是藏粮于技的重要装备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

  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攥牢中国种,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

  专用优质小麦、高直链淀粉玉米、节水抗旱稻……前不久,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的第二十届全国种子双交会上,350多家种业企业的新优品种纷纷亮相。从“满足量”转向“提升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