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先行区示范区重任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06-07 05:48:58 来源: sp20240607

  一座山,三个村,分属京津冀三地。

  60多年前,三村是一村,名叫大岭后。后来,行政区划调整,一村变三村,分别划归北京平谷区、天津蓟州区、河北三河市。

  现如今,三个村再次“合体”。所属乡镇政府签下合作协议,支持三个村共同开发文旅项目,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点。

  大岭后是一个缩影。

  京津冀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作为新时代里谋篇落子的第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走过十年,蝶变的触角已延伸至京津冀的山山水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这片2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倾注了大量心血。自十年前的2月26日算起,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三场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多次深入考察调研,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再到“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京津冀大地,协同发展静水深流,又触手可及。

  “虹吸效应”弱了,“辐射带动力”强了。交通、环境、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数据持续更新。十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加快构建。

  新春伊始,到工厂、到农村、到社区、到学校,所见所感,温热而鲜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无数生动故事,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判断:“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京津冀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引  领

  规划科学,谋定而后动

  这些天,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参观者络绎不绝。展馆负责人介绍,常设展中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个展区,最为热门。时光回溯到十年前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的第一站正是这里。

  “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十年,规划先行引领,成为一个鲜明特点。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逻辑,到每个关键点位的落子布局,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反复强调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

  回望走过的路,更能感悟饱含其中的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

  雄安,“千年大计”的历史时刻之后,国内外翘首以待:她将以怎样的“中国速度”成长?

  答案,出乎意料,又充满惊喜。

  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色彩斑斓的城市规划图上,功能不一的地块相互交织。“有很长一段时间,雄安几乎未动一砖一瓦,就是为了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白洋淀畔,要打造的是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这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雄安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志刚说。

  60多位院士、200多个国内外团队、35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规划体系编制,形成了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为统领的4个基础性规划和20多个专项规划。

  规划科学,谋定而后动。得益于此,雄安新区一转入建设发展阶段,便全面提速,一天一个样。

  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的巨大基坑内,50多台套大型机械交错排列,传来阵阵轰鸣声。正在建设中的雄安新区国贸中心片区,未来将成为“城市会客厅”。“规划、设计用了将近3年,2023年底开始大规模建设。”雄安集团雄商置业公司项目负责人王诺,亲历从沉寂到热气腾腾的变迁。

  实施重点项目292个,开发面积覆盖184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4370万平方米,新建道路712公里……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称奇迹。

  规划编制之初,京津冀三地有各自的发展思路。打破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首先靠的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夯基垒台,慢工细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先后7轮征求各方意见,最终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在草案公告期内征集到1.15万条意见,意见采纳率约达88%……

  蓝图叠加施工图,慢规划换来快发展。

  2月19日上午,雄安新区一季度共56个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391亿元,预计今年新区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如今的雄安新区,启动区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三横四纵”骨干路网具备通车条件,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北京城市副中心,100项重点任务细化为278项具体任务和503项重点工程项目,坚持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一核”(北京)辐射、“两翼”(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齐飞、“双城”(北京天津)联动、三地(北京天津河北)协同的空间布局正在加快构建。

  重  构

  放眼全局谋一域,立足一域谋全局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形容,就像是“动一动外科手术”。

  十年前的北京,繁华背后正经历“成长的烦恼”。几十年“摊大饼”式的快速发展,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人口过多、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凸显,“眼看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将在一两年内达到城市承载能力的‘天花板’”。

  站在全局的角度看一域,用战略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一场由点到面、由外及内的“重构”,在京津冀拉开帷幕。

  思维层面,“打破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转圈圈的思维定式”;空间格局,“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

  北京西城,二环路边曾经喧嚣熙攘了30年的“动批”(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撤了,原有空间“蝶变”为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牵手金融街和中关村,“金科新区”累计新引入重点金融科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166家,注册资本金超过1100亿元,2022年实现税费收入超过30亿元。

  “动批”向南,北京大红门,45家区域性批发市场完成迁移,其中2栋楼宇“还”给自然,建起森林湿地公园,专为市民营造蓝绿空间。

  这是北京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的一个侧面。十年来,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过92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十年来,发展的每一步,都在思考“舍”与“得”。以疏为进、以舍谋得,北京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津冀两地则不能“捡到筐里都是菜”。疏解不是简单搬家,而要以此为契机转型升级、更新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