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

发布时间:2024-06-15 14:33:12 来源: sp20240615

  作者:彭芳(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罗贤宇(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指引我们要进一步传承、挖掘、用好农耕文化,走出一条既面向现代性又坚守乡村本真的现代文明之路。

  将农耕文化资源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耕读传家”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耕读传家”蕴含修身立德、克勤克俭、自强不息等价值意蕴,昭示着农耕文明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智慧,与当今“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高度契合。立德树人旨在培育具有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民族复兴语境下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将耕读文化纳入现代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现有的传统课堂教育模式,有利于强化耕读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培养知农爱农情怀,增进乡村文化认同,同时还能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增强“自找苦吃”的能力本领,提振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实现精神生活上的富裕。

  “并耕而食”与“人民至上”相结合。文明归根结底是人的文明。从“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到“并耕而食”“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民本思想,农耕文明蕴含着“民本”“和合”“大同”等公平正义、共有共享的理想追求,而坚持“人民至上”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推进新时代农民共同富裕的实践中,离不开汲取农耕文明的民本思想。要基于为民导向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让农民共享现代文明发展成果。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在乡规乡约、乡村文明建设、乡村文化产业等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增强农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农耕文明不仅蕴含着田园风光的自然美,还包含着如山歌、信天游、船工号子等农民的劳作之美,住宅、院落、服饰的生活之美,以及唱大戏、杂耍、说书等娱乐之美。因此,将农民独特的审美心理、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与现代文明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要立足乡村地域特色和文化资源禀赋,提炼乡村文化IP,传承创新文化元素,提高对农耕文化资源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结合年轻人喜欢的符号、文化、语言等,塑造乡村特色和时代潮流相结合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创产业。同时,有效发挥品牌增值效应,延长乡村文化产业链条,不断增加附加值。通过活化利用“农旅融合”项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文化体验,以“非遗+”的形式展现农耕文明现代价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发展复原非遗传承体验等产业让农耕文化资源变成农民增收的生产力。

  将农耕技术经验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精耕细作”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智慧农业”技术相结合。从独具特色的二十四节气,到梯田、基塘等土地利用方式,从农林牧复合、农桑并举、耕织结合的农耕技术经验,到农耕器具、精耕细作、良种选育等农耕技术体系,农耕文明体现着传统农耕技术的智慧结晶。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发展,是建设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要基于传统农耕知识和技术体系,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方向布局产业链,在汲取农耕文明管理栽培与耕作技术的基础上,把现代智慧农业技术有机融入农业全产业链,通过机械化与数字化赋能,替代传统人畜力、传统农业养分管理方式以及传统的选种模式等,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此外,要结合本地乡村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普及与应用,借用现代数字技术创新农耕文明传承方式和传播手段。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育“农耕文化+科技”产业,运用“农产品+网络直播”“农产品+微商”“农产品+可视农业”等传播手段,助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才”理论与“两山”理论相结合。“三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