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轻人在西海固勇闯“牛市”

发布时间:2024-06-06 02:00:56 来源: sp20240606

  如今,肉牛产业带动兴隆镇1600多名群众实现了就业。很多像马强这样的35岁以下青年,都在围绕肉牛产业就业创收。他们深度参与着当地肉牛产业的发展,在“牛镇”“牛市”里淘金。

  ——————————

  初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被一场大雪笼罩。凌晨4点多,位于固原市西吉县兴隆镇的单家集活畜交易市场率先从黑夜中“醒来”。

  在这座西北地区最大的村级活畜交易市场,工作人员协助指挥着上百辆大卡车、平板货车有序入场。随着一阵阵刹车声,成群的牛被“牛伢子”(西海固地区方言,指从养殖户处收集购买肉牛的人——记者注)赶下仓栏闸门,市场里萦绕着“哞哞”的牛叫声。

  夜色下,00后肉牛经纪人马强来到市场,替广东、广西等沿海省份的客商买牛。他裹着棉大衣在基础母牛区、育肥牛区穿梭,打着手电筒仔细相看待交易的肉牛体型。看到体格健硕的,就拉起卖方的一只手,用传统的袖筒议价方式询价、还价,快到上午11点时,他买入了近60头牛。按当地的市场交易规则,买一头能赚200元劳务费。

  如今,肉牛产业带动兴隆镇1600多名群众实现了就业。其中,很多像马强这样的35岁以下青年,都在围绕肉牛产业就业创收。他们深度参与着当地肉牛产业的发展,在“牛镇”“牛市”里淘金。

  繁荣的肉牛产业为年轻人带来致富门路

  23岁的马强从小在单南村长大。在他的记忆中,牛和猫狗一样,都是很常见的动物,全村几乎家家都养牛。提到牛,他童年最快乐的经历就是上小学时,协助同村老乡徒步把牛牵到交易市场,一次能赚两元。

  马强家也养牛。他的父母和雇用的5名饲养员打理着一座肉牛养殖场,喂养了100多头牛,每天早午晚定时定量投喂3次,还要打扫5座牛棚。

  2020年高中毕业后,马强到家附近的单家集活畜交易市场当起了肉牛销售经纪人。这个工作被当地人称为“代办”,要按客商的订单要求,找活体肉牛的卖方谈价格、下订单,称重后装车发货。

  这座市场里交易的活体肉牛主要是育肥母牛。马强介绍,体格健壮的母牛体内分布着丰厚的油脂,就像雪花一样分散在肌肉纤维中。雪花肥牛是大湾区特别是潮汕地区食客的“心头好”。

  时至今日,单家集活畜交易市场仍沿用传统的“拉手手”袖筒内议价方式。卖方在袖筒里先用手指比画卖价,马强用同样的办法比画还价。旁人若想知道袖筒里的交易是否达成,得通过买卖双方的面部表情和语气词来判断。对于这种古老的交易方式,马强认为,这能避免其他围观者企图哄抬价格的情况。

  谈拢成交价后,马强向卖方给付100-200元订金,在牛背上写上标记,通常是“字母+数字”。这座市场有个规矩:凡标了记号的牛,买方不相看、卖方也不推介。接近中午,数百家卖方会把牛拉到称重区过秤。马强总能根据记号及牛的毛色、体格,辨认出自己买的牛,“锻炼了3年多时间,不会记错”。

  每个农历单日开集天,他的订购量一般有七八十头牛;春节前后的销售旺季,每次要买入100多头。有时市场交易太火爆,开集期间没买够客商要的订单数,或农历双日客商下了订单,他得趁着不开集的空档,走村入户上门找养殖户买牛。

  当天买够了牛,马强就装车发货。淡季买入量较少时,会把牛运回家养两天,和下次开集日买入的牛一起装车发出。1辆9.6米长的货车能装30头牛,再多就得找双层货车或17.5米长的货车。

  为了尽可能地控制运输成本,他经常找6名西吉县当地的汽车司机合作。从西海固到东南沿海城市,司机日夜兼程,经过一天一夜运达目的地。马强说,遇到雨雪天气或堵车情况,一群牛在车里挤来挤去,容易造成损伤。西吉人有养牛传统,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司机多少都有点儿应对处置经验。

  做代办虽然来钱快,但挣的都是辛苦钱。每个开集日天还没亮,马强就得进市场,既要时刻注意周围错综复杂的交通环境,还要避免站在牛屁股后被踹到,夏季要忍受滂臭的牛粪味儿,寒冬要扛得住接近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还要忍受风吹雨淋。但他一直相信,躺平没有未来,勤劳才能致富。1月25日,距离结婚还有两天时间,他仍然在工作。

  让马强感到欣慰的是,2023年以来,市场里的线下成交量增加了,去年,他干代办的纯收入有150多万元,今年1月销售旺季,月收入就接近20万元。

  这个小镇青年用这些收入在西吉县城买了一套婚房,还买了一辆20多万元的越野车。“我的代办业务做好了,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