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发布时间:2024-06-09 16:14:36 来源: sp20240609

  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催生创新应用,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多机遇。

  在赋能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人工智能的“狂飙突进”也伴随着安全隐患和风险挑战。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对法律、伦理和人道主义层面的冲击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领域带来的复杂影响,已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人工智能的跨国界合作与规范性治理显得尤为迫切。

  本月初,包括中国、美国、英国和欧盟在内的28个国家和地区,在首届人工智能安全峰会上签署《布莱奇利宣言》,同意协力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包容性”的前沿人工智能安全科学研究网络,以对尚未被完全了解的人工智能风险和能力加深理解。

  而在今年10月,中国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下称“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方案,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建设性解决思路。

  以人为本 智能向善

  中国在倡议中提出,发展人工智能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以保障社会安全、尊重人类权益为前提,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积极支持以人工智能助力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挑战。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主任曾毅认为,人工智能作为社会发展的“赋能性”技术,首要服务于提升人类福祉,因此要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稳健与安全。中国在倡议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体现出这是一个面向全球和全人类的治理方案。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打开令人意想不到的“潘多拉魔盒”?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欣看来,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既导致传统技术风险加剧,又带来了一系列新兴风险,影响社会伦理秩序,带来了一系列安全和伦理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风险具有隐蔽性、跨域性、全球性、长期性。尽管当前有一系列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对人工智能进行治理,但资本逐利的倾向可能导致技术异化,这就需要从国际层面展开持续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治理努力。”张欣说。

  在倡议中,中国明确提出,发展人工智能应坚持“智能向善”的宗旨,遵守适用的国际法,符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极端势力和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恶用滥用。

  事实上,今年以来,包括美国、英国、欧盟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着手开展人工智能的治理工作,并提出各自的治理方案。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朱荣生分析指出,这些方案有的聚焦于治理原则,有的则是抛出行动准则,但国际社会目前最需要的是能够突出反映国际共识、提纲挈领的文本,而中国的倡议恰恰为人工智能治理的共识性文本提供了重要基础。

  健全法制 伦理先行

  中国是人工智能大国。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企业和机构申请了近3万项人工智能相关专利,占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的40%以上。

  在技术和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中国一直致力于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

  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