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郊”蝶变记

发布时间:2024-06-19 04:51:49 来源: sp20240619

  人潮涌动的2024天府文创集市·十二月市。

  年轻人喜爱的东郊记忆成都墙成为网红打卡点。

  老工业废旧火车头改造成东郊记忆网红打卡点。

  东郊记忆夜景全图。

  东郊记忆南大门。   东郊记忆园区供图

  在四川成都的沙河之畔,有一片16.8平方公里的区域,老成都人习惯称之为“东郊”。作为成都现代工业文明的最初承载地,这里曾经由一根根巨大的工业烟囱勾勒出天际线。

  虽然老旧工业遗址上的红墙已经褪色,但一代人的奋斗精神却深入城市肌理,又在新的时空下活化延续。

  近两年来,成都加快推动“三城三都”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在此背景下,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园区依托独具特色的工业遗址,集聚国潮品牌和消费,嵌入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文化记忆。

  如今,东郊已成记忆,老工业区蝶变为国际时尚产业园。

  三根巨大的工业烟囱,如同乡愁的守望者和发展的见证者,沉默地注视着城市的有机生长与更新。历史与现代的光影在这里交汇,工业遗存和烟火生活在这里融合。

  “用脚投票”的活力中心

  在不少年轻人眼中,到成都就一定要去东郊记忆“赶潮”打卡。2023年,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迎来超900万的入园人数。尤其难得的是,其中外地游客和年轻游客占比过半,平均停留时间近3小时。

  是什么让这里留住了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的脚步?

  原创沉浸式“汉唐宋文化”餐秀蜀宴赋开业3个月接待游客3万人次,是东郊记忆“国风潮”网红IP。从线上的话题升温到线下的预订爆满,蜀宴赋实现了文化和消费的同频共振。

  四川汉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蜀宴赋品牌主理人杨孜认为,当代年轻人更加注重消费的文化内核,蜀宴赋用沉浸式汉文化体验与后现代风工业遗产的碰撞相融,向外界递出一张“新国潮”文化名片。

  意大利时尚品牌Brandy Melville西南首店内,密集打卡的客流不断。店长告诉记者,开业当日到店客流4万多人,首日销售额200多万元,目前日均流量达到5000人次。

  园区运营方东方正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熊锐认为,园区通过引入品牌“首店”和流量主力店、主力展,不断提供稀缺性和新鲜感的文旅消费需求,是东郊记忆的流量密码。去年以来,东郊记忆落地全国首店9家、西南首店13家、成都首店30余家。

  以国潮文化内核和首店消费热力为牵引,东郊记忆化“流量”为“留量”,为年轻人提供源源不断的消费体验场景。

  2023年,东郊记忆的活动接连不断:春节,有东山Re°est游幕露营生活节;4月,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开展;9月,大运会“显眼包”展出成都人的创意幽默;10月,三体“宇宙闪烁”增强现实观测站将科幻场景进行实景呈现……一到节假日和周末,年轻人或品咖啡,或玩滑板,或听音乐,或逛集市,或看展,喧闹从白昼持续到深夜。

  不同圈子、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群,都能在园区找到停留的理由。

  “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这是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原因。”作为东郊记忆蝶变的幕后推手,成都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母涛一语中的,东郊记忆将文化与市场结合,以此解决传统文创园区发展持续力的问题。

  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园区里,人气和商气相辅相成。去年以来,20余家原创国潮品牌落户园区,形成网红打卡点和时尚潮流区。

  “无论是从事古着(指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二手服装)、视频、露营,还是潮流、展演、餐饮,我们都能在园区找到共生的文化生态,这种生态本身就是对品牌的赋能。”Soarin复古生态馆的主理人赵明说。

  新锐品牌1807的创始人李雨壕去年在东郊记忆建立了品牌总部。今年29岁的他,用9年时间将品牌从成都带向全国。“2023,13城0—14店,2024还在继续……”去年年底,他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东郊记忆是他商业梦想的新起点。

  在东郊记忆,许多独具特色的商铺和品牌都是由赵明、李雨壕这样的“青春主理人”创立的。他们形成了一支挖掘当前年轻人生活样本的队伍,立足年轻人的想法和情感进行创新表达,打造的原创品牌集群“吸粉”无数。

  消费者和品牌方“用脚投票”,让东郊记忆成为成都的时尚产业新高地、城市形象新窗口和文化旅游新地标。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效益

  时间倒回3年前,彼时东郊记忆还是一派萧索。自2011年开园以来,东郊记忆曾经历连续10年亏损的状态。

  “‘房东思维’带来的是长期低效益、低水平运作,进一步导致经济效益亏损、社会效益不足,没有达到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初衷。”母涛并不讳言。

  深化认识后,成都传媒集团锁定方向——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效益!

  一套“组合拳”随之打出:

  2019年3月,东郊记忆园区改革方案开始酝酿。通过完善决策机制、成立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和东郊记忆深化改革工作组、进行资产评估、广泛接触目标合作企业、反复论证转型路径、公开挂牌方案……东郊记忆转型路径逐渐明晰。

  “经过反复研判,我们重新对东郊记忆进行定位,从办公业态升级为消费场景,瞄准年轻人为消费主力,定位为国际时尚产业园。”母涛解读园区改革“一个定位”。

  2020年10月,东郊记忆园区运营机制转化改革工作启动实施。

  2021年7月,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在西南联交所以“整体出租+公开挂牌+进场交易+综合评审”方式,引入文创园区专业运营商——成都东方正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整体运营东郊记忆园区,推动东郊记忆经营机制转化和整体提档升级。

  “采取出租竞价+综合评审的方式,是为了避免出现‘价高者得’,更是为了确保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母涛在解读转换运营机制路径时表示,通过利益捆绑机制结成命运共同体,双方共同推动园区整体转型升级。

  成都传媒集团给出“四个提升”的要求体现国企改革深意——“提升业态品质、提升品牌形象、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两个效益”,细化了五大类11个分类40多个指标的指标体系。为了防止承租方的承诺在运营阶段落不到实处,考核方案明确了处罚和运营机制,两年不达标就退出。

  园区要“吐故纳新”,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改革。

  “第一刀”砍在成都传媒集团的自身利益上:集团旗下的物业公司、旅行社、出版社等子公司均退出园区,连园区的所有方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也仅在园区留下一间办公室协调问题。

  “多服务、少伸手”,给足运营方空间和活力,让专业的人做好专业的事。

  “成都传媒集团开创了超大园区的机制转换模式,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吸引了我们来参与。”在成都东方正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兼总裁罗邴文看来,成都传媒集团传媒影响力大,在宣发和品牌上优势足;东方正火长于市场,品牌运营能力强,双方携手找到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赢的平衡点。

  考核倒逼运营效能的提升。在品牌和游客涌来之前,创业者先扎下了根。在北京从事音乐工作的罗邴文,回到成都接手东郊记忆园区运营后,吃在园区、睡在园区、守在园区,和团队一点点把褪色的园区刷新风貌,引来“青春主理人”注入产业内核,园区由此“破茧”。

  在改革过程中既发挥国企资源优势,也发挥民企市场优势,双向奔赴,相得益彰。

  从“锈带”到“秀带”

  杜甫草堂的朱砂红墙映着竹影簌簌,雨后竹林的清香久久萦绕,在技术与艺术的碰撞中,《春夜喜雨》的意境在游客眼前徐徐展开。

  作为韩国数字设计公司帝视特在中国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