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跑新赛道,广东制造业锚定这个“万亿级”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发布时间:2024-06-18 06:34:09 来源: sp20240618

“我们已经是全球领先了,接下来要为行业未来布局谋篇!”站在国家储能大厦尚未完工的展厅里,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书杰豪气干云。

这里是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的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下称“储能中心”),去年11月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是新型储能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记者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中,走进储能中心。南方电网、大唐集团、亿纬锂能、国家能源集团……在储能中心的出资方里,14家产业链龙头企业一一在列,由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载体运营。目前,储能中心牵头成立的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覆盖本领域超 85%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超80%的上下游企业。

这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广东竞跑新型储能新赛道,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底气之一。

图为目前新型储能领域不同技术路线。

图为目前新型储能领域不同技术路线。

“产业风口”到来,新型储能“起飞”遇共性难题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快速提升。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接近40%。

但是“风光”虽好,却不完美。受气候、季节等自然因素影响,新能源发电往往要“看天吃饭”, 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显著,难以稳定可靠地持续供电。大规模消纳并网,需要储能电站来调配。

“如同充电宝,在风电、光伏大发时或者用电低谷时充电,在风光出力小或者用电高峰时放电,以平稳电网运行。” 李书杰说。

作为新能源配套产业,我国储能产业站上了“风口”。相比于代表传统储能方式的抽水蓄能电站,包括新型锂电池、压缩空气、飞轮、重力储能等技术路线在内的新型储能电站选址灵活、建设周期短、反应速度快,在新能源消纳领域优势明显。

“当前,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已经从最初的电力系统削峰填谷,拓展到新能源并网、微电网等领域,新能源配储、独立储能、用户侧储能项目快速推进,规模持续大幅增长,万亿级的产业规模并不夸大。”李书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