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发布时间:2024-06-17 11:04:13 来源: sp20240617

  创作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近年来,一批儿童文艺作品努力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智慧,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少年儿童成长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把文化自信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田。

  ——编 者

  回顾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史,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历史人物等一直是创作的灵感来源。写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是中国儿童文学界的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就是支撑这一共识的底气所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向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严文井《小溪流的歌》《“下次开船”港》、金近《春姑娘和雪爷爷》《小鲤鱼跳龙门》、洪汛涛《神笔马良》、贺宜《小公鸡历险记》、包蕾《猪八戒新传》等作品,将中华民族善良、仁义、智慧、勇敢、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以及勇于创新、敢于斗争、积极奋进、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融入儿童文学。传统伦理智慧、民族精神品格和新中国朝气蓬勃的时代气象交相辉映,为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开辟了一条民族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儿童文学作家在与国际儿童文学对话、吸纳借鉴国际儿童文学创作经验和美学成果的过程中,更加认识到文化根脉的作用。葛翠琳《山林童话》、高洪波《鱼灯》、张之路《千雯之舞》、薛涛“山海经新传说”系列、孙幼军“门神”系列以及范锡林“武侠童话”系列等,将丰厚的历史内涵与创新精神结合,实现了现代意识、民族文化与本土风格融会贯通。

  当前,在出版、市场、科技等多方助力下,儿童文学作家更加踊跃地投向传统文化资源库,以多种方式表现中国式童年,为少年儿童建强精神高地。

  以中华文化瑰宝戏曲为例,如何将蕴藏其中的丰厚美学思想和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传达给少年儿童,吸引不少作家深入探索。周锐“梨园少年三部曲”讲述几位少年跟随京剧表演艺术家勤奋学艺的故事,以小见大地呈现京剧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