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智囊团”活跃在生产一线

发布时间:2024-06-04 05:27:43 来源: sp20240604

  冬日清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胜利煤矿里寒气袭人。在员工宿舍区,山东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李鑫鹏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做着准备工作,赶在8时前下煤井安装监测仪器。

  两个半月前,李鑫鹏加入学校“惟真之光”工程师小队,开启到生产一线“读研”的全新体验。期间,他为矿上解决了10多项技术难题。

  在山东科技大学,像李鑫鹏一样到生产一线的研究生还有很多。该校校长曾庆田说,学校已成立55支工程师小队。“组建研究生工程师小队,让工科学生‘组团’去工程一线解决问题,是学校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试验。”

  “双导师”让学生边学边用

  山东科技大学安全学院研究生郭立典在一次煤矿下井学习时,发现工人深受粉尘困扰,随即产生了治理矿山粉尘的想法,并向自己的导师聂文表达了这一意向。

  聂文将学生聚拢在一起,组建了“矿井粉尘治理”工程师小队,并聘请中煤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工程师李江涛担任产业导师。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小队很快完成了“新型智能除尘系统”项目,小队研发的除尘系统在20余个煤矿投入试用,为企业创造了800余万元利润。

  “‘学业导师+产业导师’互补并举的‘双导师’育人体系,让学生在现场边学边用。”学校研究生院院长韩作振说,学业导师传授前沿知识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产业导师则从实际应用角度,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具体解决复杂工程理论问题。

  研究生王浩所在的“海洋智能导航与感知”工程师小队在解决一线问题时,校内导师罗宇在理论层面建议利用水声信道仿真等新技术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团队遭遇了技术实操的挑战。来自江苏中海达海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产业导师丁威送来了“及时雨”,他结合项目开发对水声定位精确测距等技术的实际需要,进行了实操指导。

  “车间课堂”让科研活起来

  吕金旺是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机械专业研究生,在“滕州市卷烟厂制丝车间固液分离”项目现场,他每天做生产调研、收集工人难题、去生产线上“出诊”、聆听企业技术人员授课……几乎没有一天闲着。

  学校副校长诸葛福民介绍,近年来,学校在工程师小队中探索实施“车间课堂”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开设多门校企联合课,把企业的生产线搬进“课堂”。目前,工程师小队每年都有在“车间课堂”实践实训的经历。

  连日来,李鑫鹏正忙着攻克一项来自工程一线的课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