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季报”看经济韧性和活力(深度观察)

发布时间:2024-06-14 07:58:20 来源: sp20240614

  10月18日,中国经济“三季报”发布: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其中三季度增长4.9%。

  如何看待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表现?如何实现GDP增长5%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围绕增速、内需、工业利润、外资外贸、物价、就业等方面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大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更为牢固,供需循环更趋畅通,有底气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下一步,要着力加大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经济已进入趋势性恢复轨道

  记者: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其中三季度增长4.9%。如何看待这一增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室主任魏琪嘉:纵观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最大的特征是“稳”。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通胀水平依然较高,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外溢效应突出。在此背景下,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其中三季度增长4.9%,无论是三季度同比增速还是前三季度累计增速,我国都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特别是三季度增长4.9%,是在去年三季度增速已回升到3.9%的基础上实现的,实属不易。

  从环比看,自2022年三季度以来,分季度GDP的环比增速分别为3.7%、0.8%、2.3%、0.5%和1.3%,连续5个季度增长,持续恢复向好的态势比较明显。

  前三季度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彰显了巨大的韧性、潜力和活力,也提振了市场预期和经营主体信心。初步测算,四季度GDP只要增长4.4%以上,就可以保障完成全年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逐渐恢复并加强、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各项政策举措效果显现,为完成全年预期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顶住了国际风险挑战和国内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下行压力,国民经济持续恢复。8、9月份经济运行持续好转,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回升向好态势更趋明显。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已进入趋势性恢复的轨道,经济增速正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大量学术研究成果认为,“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为5%至5.5%。2020年至2022年,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收缩,产业链循环不畅,抑制了经济产出增长,我国经济年均增长4.5%,低于潜在增长水平。随着疫情影响消退,需求供给持续恢复,前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5.2%,为实现全年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

  总体看,尽管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我国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状况总体稳定,经济向好发展有坚实基础。只要将经济恢复过程转化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过程,就一定能推动中国经济持续整体好转,并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

  扩大内需拥有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下一步关键要夯实动力基础

  记者:消费和投资是支撑经济运行的重要动力。从前三季度看,消费、投资等内需表现如何?

  魏琪嘉: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增长下滑,不少国家普遍面临外需低迷、内需不振的难题。这一背景下,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加彰显: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3.2%,消费重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113%,有效对冲了外需收缩的压力。

  从消费来看,今年以来,住宿、餐饮、旅游、出行、购物等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加快恢复。市场销售增长加快,部分大宗商品消费明显好转。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比上月加快0.9个百分点,增速连续2个月加快。从消费结构看,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稳定增长的同时,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消费升级领域仍是推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动能。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处副处长邹蕴涵: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有关地方和部门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6%。随着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投资增长6.2%,累计增速连续2个月提升。房地产开发投资负增长的状况还在继续。在限制性政策退出、个人房贷利率下调及购房需求逐步释放等带动下,房地产市场活跃度有所回升,相关指标呈现边际趋稳。

  记者:我国拥有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当前也面临着总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下一步应如何化解?

  魏琪嘉:从前三季度经济表现看,扩消费、稳投资相关政策正逐步显效,但一些制约因素仍然存在。比如,消费领域积极变化背后有“假日经济”、去年基数偏低等影响,持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又如,投资领域还要在加快形成实物量上持续发力。下一步,要抓好相关政策落实,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邹蕴涵: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增长下滑,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在此背景下,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显著,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较大,扩大内需拥有坚实基础和不少有利条件,下一步关键要着力夯实内需增长的动力基础。

  一方面,做好稳就业、增收入等工作,促进消费能力和预期进一步回升,同时减少消费障碍、优化消费环境。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通民间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等领域堵点卡点,继续支持制造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投资,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更高效益激发更多投资。

  实体经济景气度正在改善,要综合施策激发市场活力、提振企业信心

  记者:今年1至8月,全国规上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均出现负增长,显示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应如何看待工业经济运行态势?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研究员洪群联:受前期高基数效应、需求缓慢恢复等因素影响,一些企业确实面临经营困难。这也导致今年以来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处于负增长状态,说明工业经济恢复向好基础尚需进一步稳固。

  不过,从总体看、走势看,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特别是8、9月份以来,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回升、产销衔接状况改善,工业企业利润正加快恢复。8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2%,为去年下半年以来当月增速首次正增长。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一系列数据表明,实体经济景气度正在改善。

  生产持续恢复。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六成以上工业大类行业和五成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同比实现增长,证明了工业稳增长举措的有效性,也展现了我国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配套齐全、经营主体韧性强的优势。

  动能稳步转换。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升级厚积薄发。前三季度,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2个百分点,电气机械、汽车、航空航天器、铁路船舶等高技术行业增长较快,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稳步提升。

  记者:稳定工业经济运行、化解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还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洪群联:下一步,要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激发市场活力、提振企业信心综合施策,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养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抓,夯实工业“压舱石”作用。要持续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以真金白银提振市场信心。继续扩大内需,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电子产品等消费,推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举措落地见效。同时,积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生产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外贸积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