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剪纸的气韵

发布时间:2024-06-22 02:41:26 来源: sp20240622

  制图:张丹峰

  一

  博物馆里,随着脚步挪移,我的目光一次次在陶器、瓷器、青铜器、石刻等藏品上定格,耳边弥漫着岁月深处的回声。此时,“刀镂彩染蔚萝花”专题展跳入我的眼中,连同“花开富贵”“金娃送福”类的窗花、《红楼梦》《三国演义》类的戏剧脸谱、民间祈祥纳福的纹样,以及冰墩墩、雪容融等一同映入我的视野,古典与现代的气韵隔着悠长的时光相映成趣。

  “这个展介绍的是我们河北蔚县剪纸的特殊工艺。蔚县剪纸不是用剪刀在各种颜色的纸上剪,而是经过构图、熏样、刀刻之后,再在留白处进行点染。‘萝’,就是我们蔚县境内曾经有一座山,叫蔚萝山。我们蔚县人呢,也被称作蔚萝儿女。剪纸一开始也叫窗花……”讲解员的话音如雨滴落入河水,一顿一扬间,为我们展开了蔚县剪纸发展的画卷。

  一幅精致的剪纸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两头翘的元宝,端坐在装着两尾鲤鱼的聚宝盆之上,鱼的胡须根根如丝如线,元宝上的莲花线条似断还连……充满生机的画面,感染了我们参观的每一个人。

  我出发来蔚县前,八十五岁的老母亲一遍遍地问:当年我们坐着毛驴车走了小半个月,如今三个小时就能到?蔚县这个地名让她想起了童年的一段往事。姥爷当年在蔚县的绸缎庄当学徒,姥姥带着大舅去住过两年,在那两年里,姥姥跟着邻居大嫂学会了制作窗花。腊月二十八的上午,中年的姥姥坐在家乡的炕沿上,一张红纸在手里不停地变幻,从长方形到正方形,从正方形到圆形、三角形,如飞似舞。母亲坐在小板凳上,歪着写满问号的小脑袋,看姥姥指间变出一幅幅“吉祥如意”图,看姥姥将一幅幅图夹在黄麻纸中间。然后,母亲兴冲冲地举着黄麻纸,敲开了胡同里一户户邻家的门。邻居们要么拍拍母亲的头顶,要么扒拉一下母亲的羊角小辫,有的还会抓一把花生、拿几块糕点往母亲兜里塞。母亲按照姥姥事先交代的,捂着口袋,放下窗花就走。姥姥做的窗花线条简单,古朴粗拙,但它们却在距离蔚县四百公里的冀南平原村民的窗户上、椽头上、柜台上、粮囤上开了一年又一年。

  我从蔚县回来后,母亲一边翻看我带回来的那本《蔚县剪纸的创新与发展》,一边唠叨她和蔚县千丝万缕的联系。母亲说这些话时,眼里闪着亮光,那亮光为手里的窗花图案镶上了金边。

  二

  据地方志记载,自明初屯兵以来,蔚县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数个商贸集散地,行业涉及钱庄、皮革、染坊、银匠、木匠等。这些能工巧匠们在精心制作皮革皮衣、金银首饰、箱柜雕花时,他们的家眷在家剪花样,用于绣花鞋、枕头、荷包等。聪明的蔚县人从中发现了商机,于是出现了专门以刻制花样为生的职业艺人。这些花样经过绣女们的彩线搭配,绣出了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刺绣佳品。花样艺人们看着绣女们的作品,艺术灵感再次被这缤纷的色彩点燃,尝试着在单色之上进行点染,开创了“以阴刻为主,以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新技艺。

  传统文化和市场商机让男人们怦然心动。那些剪裁皮革、打造银器、修鞋雕花的大手拿起刻刀,刻向一张张、一沓沓雪白的麻纸。他们用槐花汁等天然染料加上糖稀,描绘缤纷和斑斓。剪刀换成刻刀,单色变为多色,由女性为主变为男性为主……伴随着时光长河里的这一朵朵浪花,蔚县剪纸这项令世人称奇叫绝的民族艺术之花,就在匠人们一次次精雕细琢中诞生了。

  在蔚县剪纸一条街上,大大小小的剪纸工作室有几十家。蔚县剪纸发展到今天,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一朵奇葩,除了历史的、传统的元素之外,还得益于那个极为喜庆、寓意美好的小名——“挂喜”。蔚县人把贴窗花称为“挂喜”,这个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称呼,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隆冬腊月里,忙完一年农事的乡亲们,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赶制、销售和购买剪纸。夜晚家家灯火通明地赶制,白天肩挑车推地从一个集市赶往另一个集市,摆摊推销。在那些日子里,蔚县的各大集市就犹如春天百花争艳的花园,卖家们亮出一沓沓精心勾画刻制的窗花,买家们看了这家赏那家,一刻一染、一买一卖间,这些“喜”不仅挂在了自家的吉庆里,还随着骆驼队、牛车走出了古驿道,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蔚县剪纸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畅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离开博物馆前,我被一幅“蔚县剪纸的主要传播与销售区域图”绊住了脚步。一条条红色射线,从蔚县放射出去,如同毛细血管一般将蔚县剪纸的文化血脉送抵五洲四海,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此刻,我渴望找到那份生机背后的秘密。

  三

  五十七岁的剪纸艺人高佃亮,喜欢在清晨站在河边,气抱丹田,心里再一次默念剪纸制作的四大步骤:熏,闷,刻,染。从小就跟着母亲学剪纸的他已经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了。但他在动手刻制图案前,总会自觉地再对关键环节进行研习,比如纸张干湿度的掌握、运刀过程的体会、手腕和手指的力度拿捏